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心中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2 11:39:46
心中的教学反思

心中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中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中的教学反思1

在上本课的生字新词时,进行字音、字形的强调,我进行重要的再强调。然后,我 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一起读一读。总体下来,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掌握。

在上本课时, 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 理解全文,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赞叹,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加深感受。激发学生对长城的赞叹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从而加深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并创设情景,熏陶感染,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突破文章的难点上,主要通过资料的搜集以及语句朗读来实现。特别是对长城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上,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的`展示以及想象,让学生在反馈中,逐步认识长城是中华 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们坚强不屈、雄伟气势的象征。

反思这课,收获还不少,其中也有些地方讲得含糊,学生还不很明白。以后我要多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使每课都得以成功。

心中的教学反思2

在春光大好、春花烂漫的季节,给我的学生讲授《向沙漠进军》一课已不止一次了。如何把置身江淮地区、生活在美好季节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带进充满恐怖、荒凉,充满险恶的风沙里,是困扰我教授此文的一个心病。每当学校到这篇课文时,我总想跳出常规,把学生想象的空间带进广袤的沙漠,可是每次学完,想想总不尽如人意。今年春天,我又教授初二语文第四册,新一轮挑战又不可避免的摆到了我的面前,我该怎么办?继续走老路,课堂上带领学生理清层次,找出中心句,分析说明方法……,还是把学生“带进”沙漠,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领会,实现“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过程”。我忍无可忍,我得做,只有大胆的实践,才是创新的基础,只有把问题真正的交给学生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创新理念的贯彻,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的东西才是他难以忘怀的东西,只有经过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为此,我开始创造了。

按计划,这篇课文如约而致,上课铃声响起,我信步走进课堂,同学们齐刷刷安静下来,此时,我打开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请首先观看两段录像,1、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2、有关沙尘暴袭击京城的录像。”此时的多媒体教室窗户被严实的窗帘遮蔽着,光线暗弱,听不到一丝的杂音,传到学生耳边的只有风沙肆虐的声音,眼前只有荒凉的沙丘,干枯的老树,艰难行走的人群……。同学们有的紧握双拳、紧缩全身,有的瞪大眼睛,紧锁眉头,有的两腿打颤似有遮挡之势,早已忘记了自己置身于大好春光中的多媒体教室,看到同学们有如此表现,我心里高兴极了。两段录像放完,我及时打开课件第一幅:“请你谈谈自己观看录像时的感受”。此时的教室亮堂起来、热闹起来,犹如一阵沙尘暴般不可阻挡,好几个同学几乎同时站了起来,争先恐后的说“太可怕了”、“我手都紧张出汗来”、“吓死我了”、“我感到自己好可怜,好像自己就在荒漠里一样”,后面一位男生站起来说:“同学们不要怕,我们要做沙漠的主人!”“是的,同学们”,我接过话来说道“沙漠自古至今,对我们人类的危害何尝是这些,竺可桢在文章中还给我们列举了几处呢。”学生不约而同地翻阅、寻找,争抢回答,历史的、今天的,中国的、外国的,此时的我反倒由过去的老师变成了今天的学生了。

教室里渐渐的安静下来,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沙漠逞强施威的两种方式,讨论了如何抵御风沙袭击、抵御沙丘进攻的种种方法,分析了作者在本文中时常恰到好处的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教学过程稳步推进。

时间在无声的走过,同学们讨论、探究的热情依然高涨。在设计本课教案时曾想,我以往一般都把以上作为教学的重点,只要学生明白作者如何用说明方法说明沙漠的危害、沙漠的进攻,人类对沙漠如何治理,就基本完成了学习任务,可现在距离本文的写作时间已过去四十年了,总该让学生讲出一点新的东西。不是吗,自古以来,可谓谈沙色变,总觉得沙漠是荒凉之漠,是惩罚之漠,是死亡之漠。历史上就有不少人因违抗朝廷被流放大西北,从此杳无音讯,不用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唐代诗人岑参也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之慨叹。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沙漠不再使人们望之心叹,谈而色变,反而刺激人类一批又一批人去探险、去科考,沙漠神秘的面纱已渐渐被揭开。于是我乘势说道“我们探讨了沙漠的危害和治理,似乎沙漠真的就是我们的敌人,可从第11、12段可以看出竺可桢对沙漠的认识还有其另外一面,我马上用课件展示:“请你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吧!”

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开来,其中有个同学说,“老师,沙漠是荒凉的,对我们人类危害是相当大的,但我觉得对沙漠应该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合理的地位”,“就是的,要是我国没有大面积的荒漠,那我们的‘两弹’试验就没地方去了”,另一个学生接着说道。全班同学由此思路被打开,被称为班级小画家的李颖同学脱口而出:“我觉得沙漠很美”,

“美在哪?”我及时发问。

“新疆的五彩滩、魔鬼城就有很多绮丽的风光!”

“还有沙漠日出,沙漠里的海市蜃楼。”

“就是那些枯死的胡杨老树也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要不是沙漠形成的特有的干燥气候,那莫高窟可能还保存不到今天。”

“要是没有沙漠,哪有《西游记》中孙悟空翻越火焰山的故事,那四大名著可能就变成三大名著了。”

“那粗犷、豪爽、充满力量的歌曲《黄土高坡》就是在黄土高原这样的.背景下才产生的。”

同学们自己平时在其他学科中学到的,在课外书籍中看到的,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都一一道来,丰富、生动的场面简直让我难以驾驭了。我及时点评,给与鼓励,适时打开课件,让同学们尽情欣赏沙漠日出,戈壁滩的风光,最后在动听的歌曲《咱们新疆好地方》中结束课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大统一的信息存储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筑知识意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是师生乃至同学之间在现实的交往互动中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过程。著名教育家袁振国也曾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

让我们共同走进沙漠,去发现那奇丽的风光,去开发那美丽的荒凉,去奏响那渴望歌唱的旋律吧!

心中的教学反思3

本次结对研课我选择的是一年 ……此处隐藏8366个字……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爱。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文字清新优美。

文章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亲情的温暖。同时引导学习抓住人物行动、语言等写人的方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把握好课文的第二部分,针对文中所刻画的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创设多种教学情境:1、把握人物的动作刻画:学生在第二部分内容中,自行对父亲做灯过程中,所出现一些动作词,做出记号,(分别是:“托、打磨、擦、捂”。)让学生谈体会,揣磨这些动词,来体会父亲做冰灯所忍受的寒冷及把儿子的冷暖挂在心上的言行举止中。2、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间的对话,从这些简单朴素的对话中,父子间的亲情跃然纸上,怜爱之情溢于言表。体会父子间浓浓亲情。3、洞析人物的表情变化:课文在人物表情描述中,最突出表现是用“尴尬”这个词。既反映了父亲想做玻璃灯笼而又没有玻璃的.无奈,又流露无法满足孩子想要玻璃灯那种美好愿望时的歉疚。通过这种表情描述,来理解父亲这时复杂的心情。在拓展中安排了“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在生活的细节中所体现出的父爱,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升华了主题。

虽然在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在课堂上老师讲得过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过少,学生的主体性没能突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心中的教学反思15

一堂准备了两三个星期的艺术课终于在孩子们地笑声中胜利闭幕了,那么多的焦虑,那么多的担忧,就怕不能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就怕自己所知的,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于是不断的查找资料,不断的完善教案,就为了圆自己一个艺术课的教学梦,为了能让孩子们在艺术课中带点收获回家,为了不使自己对艺术科教学失去太多信心。一节课下来,有一点收获:

一、要上好一节艺术课,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拓宽思路,用于创新,充分联系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从学生对太阳的感知、认识、发展出发,设计大量充满情趣的欣赏、创造、表演、交流、评价等活动。

二、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引导他们进行艺术体验。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一起进行艺术活动,在这样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更丰富。更愿意表露自己的心声,使得他们的艺术能力和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三、《我心中的太阳》以人文精神为显现,以知识技能为隐线,让学生在带着与他人分享幸福与快乐的感情中,学习运用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表演活动,引发学生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谊,抒发内心的情感,体会在集体中进行艺术创作、表演的快乐。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占着重要地位。老师们可能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纷纷钻研出的各种“推陈出新”的绝招,将课堂弄得犹如一场热热闹闹的舞台剧,但当我们冷静沉思下来时,却渐渐发现“浮华”课程背后潜藏着危机:

1、艺术课不是简单的科目相加。艺术在我们身边,它是色彩、是音乐、是舞蹈、是戏剧;艺术在我们心中,它是协调、是激动、是享受、是第六感。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而是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它更不是内容上各种艺术的简单叠加,搞一个多学科的大拼盘。它首先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原有的分科课程,整合为包容性更强的综合性课程。讲究领域内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交*与融合。力图通过多种艺术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支持,为学生综合艺术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这种大杂烩式的教学常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只要我们按教材教会学生唱和画就行,虽然这种多类艺术形式对于我们原有的单科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我们不能只是教教材,被教材左右,要跨出单科教材的限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时时改进我们的教育观念。在日常的艺术教学活动中老师如果在内容、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摈弃单调、分隔、而遵循融合的原则,把各种艺术形式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把同一种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充分地融合在一起,那么它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老师也可以以某一学科特色为主,由点及面地开展,让学生充分接触和感悟,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横向关联艺术,使学生全方位吸收到各科艺术经典的重要文化养分。

2、艺术课不是“统一规格”的加工厂。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式的教学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艺术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我们常说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艺术教育要追求学生多样化艺术才能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有的艺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大一统的,艺术课教学达到的要求也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准学生有个性化的表现,对学生的“乱插嘴”,不按老师要求去做等行为大为不满,极力压制。殊不知,这些行为有时恰是学生不自觉的真情流露,而它却被老师忽视了。在这种大一统的艺术教育下,学生连个性发展的空间都没有了,更不用再谈什么对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了。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艺术本身,而

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利于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面向21世纪的社会的变化,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

3、艺术课上的老师不是“权威人物”。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对艺术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在艺术课程中有很多单元就是要求老师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游戏,舞蹈,它已经为我们创设了很多机会,我们必须学会更换自己的角色,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学。

小学的艺术课教学走进了误区,首先是执教的老师在观念上走进了误区。小学的艺术教学肩负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艺术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我想,学生之所以能和我相处得这么融洽,大概源于我平时对他们的宽容和理解,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它需要教师真心付出,长久的投入。我很欣赏“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这句话,在小学的艺术课堂上,我认为,学生的成功和快乐,那就是老师的快乐源泉。

《心中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